
647次
2025-07-30標準解讀丨MSCs國際新規發布,定義統一促臨床應用規范化!
國際細胞與基因治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 and Gene Therapy,ISCT)于2024年10月28日發布了新版間充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MSCs)的鑒定標準,并將這一鑒定標準發布在旗下雜志Cytotherapy上。相比一直沿用至今的2006年舊版標準,此次修訂作出重要調整:首先,明確定義術語使用規范,將“MSCs”統一命名為“間充質基質細胞”,若采用“間充質干細胞”命名則需提供證明其干性的驗證數據,同時傳統干性判定指標(包括體外三系分化能力及標準貼壁生長特性)也被排除在鑒定建議之外;其次,新標準強化了各方面的質量控制體系,如細化了細胞標志物要求并需設定流式檢測閾值與結果百分比、嚴格規定組織來源標識、加強對效力與特性的關鍵質量屬性評估等。
此次標準更新,將終結行業長久以來對MSCs身份的爭論,標志著MSCs臨床應用正式進入以明確生物學特性為基礎的精準治療階段。

自MSCs于1995年首次作為治療劑開展試驗以來,其在不同疾病臨床前模型中顯示出療效,展示了巨大的潛力,但其針對各類適應癥的臨床試驗結果卻未能達到預期。多項因素可解釋MSCs療法臨床轉化面臨的挑戰,其中較關鍵的是:臨床前與臨床研究中使用的MSCs在關鍵特性(如細胞表征、免疫相容性、存活率及給藥劑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為提高MSCs研究領域的臨床轉化性、可重復性與透明度,科學界需就MSCs的定義達成共識,本次多家相關機構通過正式的共識流程——即德爾菲法——制定基于共識的MSCs定義及MSCs療法臨床試驗報告指南。
關于MSCs定義與表征
較低標準共識的新舊版本對比

新版標準除給出上述9項MSCs定義與表征的共識標準內容之外,關于MSCs臨床研究報告指南共識另有33項條目納入了共識,包括MSCs干預組與對照組(9項)、MSCs特性14項、MSCs培養條件(10項),有興趣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們下期內容。
“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與“間充質基質細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雖共享“MSCs”縮寫,但卻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細胞群體。2006年ISCT首次提出MSCs鑒定標準并作為MSCs行業共識一直沿用至今,但該版標準未能有效區分這兩類細胞,導致臨床實踐中仍將MSCs視為干細胞開展應用。這種對MSCs身份的認知錯位直接導致了MSCs臨床效果的不穩定,嚴重阻礙了行業發展。
此次,ISCT基于德爾菲共識法(Delphi方法)將全球專家的研究意見進行科學匯總,并分3輪次對其中的每一項鑒別指標進行投票,較終得出了代表了全球頂尖專家對MSCs的共識標準,但研究分析仍然不可避免存在以下局限:
1. 參與者多樣性不足
1)首輪參與率低;
2)地域代表性失衡:北美地區代表過多,亞洲、非洲代表不足。
2. 定義范疇的局限性
1)臨床實體導向:當前共識將MSCs定義為臨床實體(而非特定細胞類型或混合群體);
2)標記物陽性細胞頻率(如CD73+細胞的較低比例);
3)功能檢測標準化(如干性驗證的具體實驗方法);
4)生物學機制整合不足:對MSC體內作用機制的新認知(如免疫調節途徑)尚未充分融入定義框架。
MSCs名稱的更迭絕非簡單的術語之爭,而是國際科學共同體對其生物學本質的較終確認。這一科學范式轉型將重構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全鏈條認知體系——當“間充質基質細胞療法”取代既往模糊的“干細胞治療”概念,實則是為細胞治療產品建立了可驗證的質量基準與風險控制框架。新標準推動的不僅是命名規范,更是全球學界、監管機構與產業界的協同進化:學術界亟待突破基質細胞作用機制研究,藥監部門需要建立適配的審評路徑,而產業界則面臨生產工藝與質控體系的重構。唯有完成這場細胞治療全生態的范式革命,才能真正釋放間充質基質細胞的臨床價值,讓科學承諾轉化為切實的民生福祉。這場關乎生命科學產業格局變革的科學實踐,其歷史進程值得期待。
關于華微
廣東省華微檢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微檢測”)由廣州高新區集團主導,廣州市微生物研究所與華南新藥創制中心共同組建。現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瞪羚培育企業、廣東省科技中小型企業、廣東省創新性中小企業,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生物制品行業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工作站。致力于為醫療器械、生物安全、生物制品等生物醫藥領域企業和和研發機構提供全流程、一站式質量檢測分析及科學研究服務。
華微檢測在政府相關部門指導下建設了廣州市首家生物制品分析檢測綜合服務平臺,包括細胞質量研究與技術服務平臺、廣東省生物種質資源庫病毒庫、廣東省藥代動力學重點實驗室、GMP質量體系運行管理平臺等,實驗室嚴格遵照ISO/IEC17025標準規范要求運行,并已取得國家CMA與CNAS等第三方檢測機構相關資質證書。
平臺定位:華微檢測-廣東華南新藥創制中心聯合檢測實驗室
生物制品標準品研發
非法定業務檢測:細胞治療(MSC、CAR-T、IPSC細胞等)、疫苗、抗體及分子診斷
生物制品檢測標準方法研究


掃碼添加史工 掃碼添加嚴工

掃碼添加史工 掃碼添加嚴工
聯系人:史工18928790749、嚴工
聯系電話:19924323595、020-82118202、020-31608627
地址:廣州市黃埔區攬月路3號F棟316(總部)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城尖塔山路1號(動物中心)



